7月18日一早,旅游大省云南再上热搜,当地旅行社又被网友爆料了。
一直以严惩、重治整顿旅游市场的云南,旅游投诉却居高不下,究竟是药不对症、执行不力,还是其他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显然,在面对一波又一波新网红目的地的涌现,游客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云南旅游业以及云南旅行社发展似乎都进入到瓶颈期,亟需寻找到新的破题法则。
近日,一位新闻从业者发文爆料,自己在某短视频平台下单团购了云南游产品,向客服人员询问记者证是否有优惠时,对方得知记者身份,被建议不要跟团了。
来源网络截图
针对该问题,一天之内网上流传了两种云南省文旅厅回应说法,先是表示没有发现类似现象,建议记者不要选择过于便宜的旅游产品;后又表示正在核实,并否认旅游秩序工作松弛和摆烂的说法。
据了解,敏感职业被特殊对待,更像是部分云南旅行社的“隐形行规”。一名不愿具名的旅行社从业者表示,很多旅行社都不接受“敏感”行业的游客,不仅是记者,还有律师。
同时从法律的角度出发,闻旅也特别向律师求证。律师认为,旅行社该行为侵犯了公平交易权利、监督权,已经触碰法律底线,应在查清事实基础上进行行政处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指出,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
上述律师也表示,这属于典型的行业不自信,没勇气接受社会监督的表现,根源在于旅游服务业的乱象严重且行业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灰色产业链”,担心法律和媒体从业者打破利益链条的生态平衡。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法律监督和媒体监督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然而这种现象不只一次发生在云南。早在2017年,就曾有旅行社明确规定不接受律师、记者或导游等职业人员参团,随后相关平台进行了整改。
来源网络截图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针对持有记者证等一类证件,并没有普适性的免票或优惠政策,除非景区自己有相关规定。
旅行社限制“敏感”职业参团,反而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深意,很难不令人猜测,它们提供的旅游产品是否真的经不起检验和推敲?
闻旅在上述文中记者提到的某平台上搜索,出现了很多云南旅游的纯玩小团,2人价格从2400元~6000元不等,多为目的地当地参团。
以7天6晚丽江泸沽湖大理纯玩小团产品为例,价格为2980元/2人,行程中明确了12人团,包含23个景点、5晚高档型酒店、1晚经济型酒店,以及13次餐食。另一款6天5晚“昆大丽一价全含”产品,价格为2600元/2人,行程中倒是明确标注了包含2个购物点。
来源平台截图
抛开其他,仅住宿成本一项就很有可能远超团购价格,当售卖价格无法覆盖成本,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屡禁不止的“低价购物团”。
“低价团”可以说是云南旅游业的顽疾,一直深受其所困。2017年是高峰时期,旅游投诉量一度占中国的60%以上,来自社会的质疑和讨伐声不绝于耳。为此,云南省出台了堪称史上最严的“22条措施”,并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成效。数据显示,2018年云南共受理旅游投诉780件,同比下降53%。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今年旅游复苏以来,云南旅游业关于“低价团”“强制购物”等投诉再次卷土重来。“低价团”背后的套路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入不敷出的旅行社,只能靠高回扣来收回成本和获取高利润, 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离不开长期存在的特定需求市场,比如中老年价格敏感性群体。
对于只能依赖墨守成规的“低价游产品”维持生计的云南旅行社来说,无不暗示着当下正面临的生存困境。云南资深旅行社从业者对闻旅表示,当下,云南当地的旅行社从业者是非常迷茫的。一方面是自由行比例不断扩大,传统跟团游业务被挤压;另一方面,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景区、酒店都在短视频平台做自营了,旅行社能干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当这一波复苏红利过去,旅行社的处境会愈加艰难,那时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真的不需要旅行社了,碎片化、精细化、高端定制化的产品可能会成为旅行社的主流方向,但目前云南在高端旅游产品供给方面却严重不足。”上述人士说。
当下,无论是对于云南旅游业,还是传统旅行社来说,似乎都进入到了瓶颈期。云南作为较早发展旅游的省份,也是最早的网红旅游目的地,但随着一个接一个的网红打卡地出现,云南却再没有打造出新的、有影响力的“招牌”,存在感似乎也在走下坡路。除了资源以外,云南需要带给游客更多新的认知标签。
而走了几十年老路的旅行社,如果一味地沿袭传统思维、走价格竞争,无异于作茧自缚,如何实现业态革新、产品迭代,提升自身竞争力才是根本。简而言之,不破不立。
闻旅派原创,作者:闻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enlvpai.com/73134.html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闻旅派删除,谢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