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见微”,何以“共振”|2025海南国际文创周对你说

毫无疑问,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小微个体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强。在各种新兴技术工具和服务平台的加持下,一个卓越的单体劳动者,甚至可以爆发出从前一个几十、上百人公司的产能。

沿着这样的趋势发展,在未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大平台、小个体”的行业态势。比如新型的夫妻店,很可能就会在未来迎来大爆发。他们不再是从前那种犹如手工小作坊的夫妻店,而是会成为掌握多种能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精致小微企业,甚至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蓓香夫人视频号

贵州有位“蓓香夫人”,原是河北传媒大学的任课老师。这位92年出生的女孩子,机缘巧合嫁给了贵州乡村里72年出生的侗族大叔有牛哥。

有牛哥其实也是该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发现在国内大量的水稻种子,为了追求亩产,基本上都是杂交品种,导致很多老的水稻种子慢慢就被淘汰濒临消失了,其中就包括《红楼梦》里都提到过的“胭脂米”

图片来源:公众号·九孚生态科技

当两个大学生凑到一起时,怀着对老种子的执念,共同扎进了土地里,最终爆发出强大的力量。蓓香夫人在抖音做直播带货卖胭脂紫米,让乡村的原生态农产品留存下来,销售出去。几年间,他们的账号火了,把本地的胭脂紫米卖出了奢侈品般的定位,甚至卖到了米其林餐厅,总计带动周边乡村产值达8000万元。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才投身乡村,这种成绩就是不可想象的。蓓香夫人的故事,就是我们要说的“见微”。

作为4月11日~13日即将与大家见面2025海南国际文创周,我今年给自己选择的主题是“共振·见微”。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宏大叙事,不如从现在开始,和我一起,去关注更微观、微小的个体。让无论小微企业,还是非标主理人,无论个体创业者,还是年轻人、大学生……都能获得更多的目光和注意力。

上个世纪,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就说过:“在明天,每个人都能成名5分钟”。如今依靠着社交平台,这则寓言已经成为了现实,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今年的文创周,能引领政府、企业、高校,把目光聚焦到更微观的环境中,更微小的颗粒上。因为这些微小的颗粒,很可能预示着一个庞大发展的趋势,他们正在经历量变而产生质变,最终催生惊人的跃迁。

 如今,学医的可以跨界拍电影做到头部(饺子导演),搞金融的融资做 AI 也可以成为顶流(DeepSeek梁文锋),被这些新兴的“外行”强势洗牌,是否说明原来的行业其实已经走入了某种困境?超级个体,正在形成一种向上的颠覆性力量。

如果去看京东、抖音平台上的生鲜销售板块,你会发现占据销售量排行榜前几位的虽然依然是大公司、大机构,然而再往下排则大都是个体账号:可能就是几个人,几部手机,一间办公室,却撬动着不可小觑的销售量。如果再算经济账,位居排行榜前20名的某一个体,它的利润率和收益率一定是要远远强于那些大公司、大平台的。

图片来源:木兰摇

陕西富平县的有位“木兰姐姐”张永宁,2019年回乡创业,创立了一个叫“木兰摇”的粗布家纺(土织布)品牌。她发现家乡有很多“赋闲大妈”,无法外出打工,经济压力很大,非常希望能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再赚些钱。所以她把这些大妈组织起来,去做透汗、透气性能都很好,但是生产效率很低的土织布。

这个商业项目凭着乡村留守劳动力,仅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已经做到了年产值5000万。木兰姐姐将城市里的新观念、新艺术理念和非遗结合在一起,和乡村里传统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错维链接,完成了非遗手工艺的活化。

图片来源:木兰摇

时代在迭代,一个小个体未必不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一些原有的传统产业未必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产业的升级,在于我们怎样去重构产业关系。

从年初开始大家热谈杭州“六小龙”,艳羡这些处于新技术领域前沿、在业内具有影响力、聚焦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游戏开发、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科技爆款公司能集聚杭州。但是是否有人想到,站在它们的身后的,很可能是6千甚至6万家小微新企业日积月累的孵化工程。有6万条“锦鲤”奋力游弋,才有诞生这六条小龙的可能性,没有这样的基数,没有足够的分母,就不会出现如今群龙竞天的产业胜景。

其实见微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凯文·凯利(KK) 在《失控》这本书中曾表示:任何的一个生物群体,当它的总量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都会体现出某种群体的智慧,或者说呈现群体的一幅习惯图形,衍生出自然的路径。本届文创周通过对于微小个体的关注,正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领大家见微知著,看见一些更大的趋势和路径。

湘西保靖县 图片来源:安哲建筑

建筑师王求安(北京安哲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在湘西的保靖县做了多个“100计划。整个项目设计包含100间老百姓改造自己的房子做成的民宿,100处非遗的空间,100位创业能人,100座生态菜园等等。在县政府做的大策略下,每个个体作为一个微小的单元,共同解决的是综合的乡村问题。

当地村里有特产黄金茶,茶油也特别优质,区位离城市还很近。假设一户村民有五间闲置的房子,就算只有周末两天能卖出,每个月也可以有三、四万元的房费收入,再加上游客的餐饮消费,收益可观。那么对于很多要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赚五、六千元月薪的村民来说,这份新事业应该更具吸引力。

 改造后的乡村商业 图片来源:安哲建筑

在陕西省汉中留坝县,和重庆市北碚区丹缙云山完成了类似的文旅改造以后,很多九零后、零零后的孩子们都回到老家,跟父辈们一起来经营农家乐和民宿。重庆卫视曾在三天的新闻联播中做了连续报道,其中收尾的一集中,记者问村民为何愿意远超预算花掉上百万元来改造自己的民宿,村民的回答很令人感动:“因为孩子们要回来一起工作了,花这个钱值。”

陕西留坝 图片来源:安哲建筑

肉眼可见的变化还有金融政策的支持。因为银行逐渐发现,参与县域、农村的文旅改造项目,钱很快就能回来。2019年河南焦作的岸上村做文旅改造时,村民总投入一个多亿,但他们真正拿出来的自有资金只有3000万,其余都靠金融政策筹集。参与该项目的中原银行当时给每户村民贷款了300~500万,后来行长发现,在整个河南,这个项目的300笔的贷款是还款率最好的。有时候,朴实的村民比很多企业家更“靠谱”,他们很不愿意欠账,每赚一点钱都想赶紧还贷,导致银行对这类项目好感大增,形成了正向循环。

焦作岸上村 图片来源:安哲建筑

在经济在转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组织工作交给了技术,交给了人工智能 (AI) 和新媒体。这令更多的小个体可以把一些事情做深、做专,再与更大的组织结构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扁平化的社会经济结构。

因此,我们可能看到一位做程序员出身的老板,通过自学设计,自己开发后台服务的 AI 系统,一个人就能管理几十家连锁店;也能看到自然造物的张书雁老师为个体手艺人设计的货郎车,令他们连店都不用开,推着手推车也可以做出一个有格调的文创产品快闪店。

图片来源:自然造物‍‍‍‍

这些,也都是真正的“见微”力量。我们都需要在这个混沌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也许今天它看上去还很小很小,像荆棘上生长的野花,但可能在下一个时代,它就会变成最亮眼的一朵。

见微,是照见微光,那是属于凡人的光,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光芒。

本文素材来源于陈长春、韩永坤、王求安、王旭四位嘉宾在2月23日直播“如何靠制造文旅爆款让县域出圈”中的谈话记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文章为原文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闻旅派立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闻旅派删除,谢谢

5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后发表评论

上一篇

大地转译者

下一篇

这六类人,请别来海南国际文创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