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依托覆盖全国的文化馆(站)服务网络体系,聚焦“全民艺术普及”核心职能,做大做强国家公共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持续推出四季村晚、广场舞、大家唱、百姓大舞台、乡村网红等全国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承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等重点项目,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发展中心作为全国文化馆(站)的行业龙头单位,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重要批示精神的必然要求。中央高度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要求切实提升乡镇综合文化馆使用效能。发展中心积极配合公共服务司开展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等工作,推出全国文化站数字监管和服务平台,推送专题数字资源,加强监管。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部党组赋予发展中心的应尽职责,是发展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要批示精神的实际行动。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必须坚持的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五大要义之一,必然要求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启动“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建设,发布了四季村晚、广场舞等12大品牌活动,乡村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成为重中之重。发展中心近年来创新性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全国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扎实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深入实施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加强乡村文化治理。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因地制宜建设主题功能空间,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举办“村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培育乡村网红,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试点。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现实需要。调研发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当前存在设施设备老旧老化落后、人才短缺、服务项目不足、服务形式陈旧、品牌度不够、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基层群众期待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更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和智能化的公共文化驿站、更多乡村文化能人和乡村网红带头人、更具时代性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更能赋能乡村振兴的全国性品牌。面向“十四五”,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破解突出问题,由“有没有”向“好不好”提升,把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mmexportc163b11c1dc2d1cfcee89983f05c2550_1694427228056.png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示范性交流展示暨岭南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结合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和群众实际需求,发展中心创新思路,统筹优质资源,探索从平台、设施、人才、活动、品牌五要素着手,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搭建平台,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数字化支撑。经过持续建设,发展中心建设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已发展成为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文化服务第一平台,聚集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1504TB,突出移动端服务体验。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发展中心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推出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各地乡村公共文化机构既可快速、便捷、零成本地订制生成本地数字化服务平台,也可共享国家公共文化云海量、丰富的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和多样化的服务项目,让基层群众在指尖尽享精彩文化生活。

创新设施空间,推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发展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立足乡村,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突出嵌入式、美观性、便捷性,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持续发现和推出一批“美”“好”“新”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引领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服务效能。针对新需求,发展中心应用新技术探索建设乡村公共文化驿站,打造无人值守的乡村智慧文化体验空间。

培育乡村文化新型人才,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活力。发展中心从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实际需求出发,整合优质资源,为县、乡、村三级文艺骨干人才提供专业化艺术技能培训,提升基层文化馆(站)服务人才队伍水平。同时,发展中心发动全国文化馆(站)力量支持乡村网红人才培育,让“乡村网红”成为乡村振兴的代言人、推介官、带货官、形象大使,成为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志愿者,让“网红”带红一份美食、一个景区、一条街、一座城,让观众唤醒乡愁,让基层群众得实惠。

持续推出四季村晚、广场舞、大家唱等全国性活动,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近年来,发展中心联合各地持续实施四季村晚、广场舞、大家唱等全国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乡村参与群众积极性高、参与人数众多、参与方式鲜活多样,成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气象,成为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受到基层普遍欢迎。

打造品牌,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积累“金字招牌”。乡村公共文化品牌建设备受基层关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的国家级“文化名片”,在助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普及、带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和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中心将重点推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交流展示、供需对接。发展中心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实施“大地欢歌”2023年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的总体安排,依托活动品牌,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此外,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点项目安排,发展中心将面向乡镇基层启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品牌创建工作。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和遍布全国的文化馆(站)服务网络优势,发展中心重点围绕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平台、设施、人才、活动、品牌五大要素,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策划,推出以下具体工作举措。

在平台上,推广应用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

为指导各地便捷使用,发展中心面向全国发布了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使用指南,举办多场培训,开展业务指导和技术咨询,拟订内容发布和服务运营规范,遴选推出了20个典型应用案例。目前,各地有631家基层单位部署应用了基层智能服务端,其中,既有内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单位,也有福建、广东等东部地区基层单位。

依托良好工作基础,发展中心可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推广应用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地方特色文旅资源、资讯、活动、产品等内容可“一键”上云,通过大数据可跟踪反馈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此外,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为中西部地区839个脱贫县(团场)推动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质增效提供了基础平台支撑。

在设施上,推出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交流展示活动和公共文化驿站建设试点。

在公共司指导下,发展中心认真落实“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联合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新华网等单位举办了2022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展示活动,县及以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和空间设计案例积极参与申报。经各省层层推选、网友投票、专家评审、网络公示,最终推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类)TOP30、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空间设计类)TOP30、网络人气项目TOP10、最佳设计/运营机构TOP10,以及9家优秀组织单位。其中,许多项目日益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乡村发展的“重头戏”,有些地方政府正在谋求打造投资上亿元的乡村空间“设计谷”。一批“美”“好”“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得到全国推介,成为乡村网红打卡地,品牌效应逐步放大。结合基层需求,发展中心拟每年推出全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推介展示活动,重点征集推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空间、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空间、乡村闲置空间等方面的典型案例,突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最新成果,线上线下开展持续宣推,打造乡村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新空间。

此外,发展中心在基层试点建设公共文化驿站,面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建设,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按照人口流动数量进行科学布局,集成融合舞蹈、音乐、书法、绘画、摄影、电影欣赏、旅游信息咨询、旅游厕所、文创产品售卖、客流统计、安全监控等多种功能,打造无人值守的乡村智慧文化新空间。目前,发展中心正在北京市大兴区开展公共文化驿站建设试点。

在人才上,推出乡村文化骨干艺术能力提升计划和全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

发展中心拟启动实施乡村文化骨干艺术能力提升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工作方式,面向县、乡、村文艺骨干人才开展艺术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基层文化馆(站)骨干、志愿者等人员的艺术素养和服务能力,带动基层群众艺术素养提升。组织国家文艺院团,走进基层开展艺术高端培训。

发展中心于2020年下半年启动实施全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以“培育乡村网红、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联合央视频、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浪微博等,统筹发动全国文化馆(站)培育、支持乡村网红更好推介乡村。目前,该计划发掘、培育了100多位既有正能量、又有大流量的乡村网红,综合粉丝量超过1个亿,话题访问量突破5个亿。发展中心组织央视总台主持人、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与乡村网红“组团”,先后走进福建武夷山、黑龙江五大连池、河北围场、北京古北水镇等大江南北乡村,开展专题文旅推介活动,举办春节、中秋等节日活动,推出《乡约》等乡村网红专题访谈节目。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心还将联合各地共建乡村网红优秀人才库,遴选创建一批乡村网红培育示范点,持续开展地方特色文旅资源推介活动,推出乡村网红文化惠民服务行动、和美乡村推介等重点项目,让乡村网红新型文化人才成为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在活动上,推出四季村晚、广场舞、大家唱等全国性活动。

发展中心在2021年、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举办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带动全国举办“村晚”2.1余万场,参与人次超2.42亿。2023年春节期间举办“启航新征程 幸福中国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引导各地举办“村晚”1.5万场,访问量1.69亿人次。面向全国开展“四季村晚”活动,通过开展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村晚”活动,推动“村晚”活动常态化开展,展示各地乡村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融合乡土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把“村晚”打造成反映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振兴新气象的载体。

发展中心积极推动广场舞向线上线下融合联动、多渠道互动参与、全媒体呈现转变,带动各地广泛开展广场舞活动。2023年“引领新风尚 欢跃新时代”全国广场舞展演——广场舞大会于2023年6月正式启动,国家公共文化云开设广场舞大会专题,展示广场舞大会启动仪式、省级和区域广场舞大会、广场舞之夜及各地广场舞活动,突出展现基层群众欢跳广场舞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发展中心持续开展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推出“唱支山歌给党听”云上专题,直录播各地优选的群众歌咏活动46场,征集、展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群众歌曲100首、“最美歌声”短视频146条,开展网络投票、合唱培训等互动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唱响爱国歌曲、传颂红歌故事、表达爱党爱国之情。

在品牌上,推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活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

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评选命名了183个新一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涵盖表演艺术、造型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发展中心积极推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级“文化名片”,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开展全国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推介活动,在公共司指导下开展区域性交流展示活动,推动供需对接、产业帮扶与开发,推动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普及,带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和文旅深度融合。

2021年以来,发展中心发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院智库作用,组织专家组,联合有关单位对2010年发布的原“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标准进行修订,“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被列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结合地方需要,发展中心拟启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以县级人民政府为申报主体,以乡镇为创建单位,创建周期为三年,引导社会力量与地方创建单位开展规划、项目、资金、产业等方面的深度对接,突出打造乡村民族民间文化旅游特色功能示范区,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助力农民幸福、乡村发展的重要依托,需要统筹资源,协调各方,大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迈向更高品质。(作者为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基层服务处处长)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文章为原文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闻旅派立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闻旅派删除,谢谢

9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后发表评论

上一篇

掉队的首旅如家 靠轻管理“引虎拒狼”维持数据

下一篇

携程“全球朋友圈”齐聚上海:打开中国入境旅游想象力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