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2025海南国际文创周在在海南省三亚市隆重开幕。据悉,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海南博鳌文化创意研究院、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海南国际文创周将从4月11日至13日,共持续三天。
今年的“海南国际文创周”将以“共振·见微”为特色主题,深度聚焦城市主体和人才个体,在30+行业顶尖论坛和传统颁奖典礼(雪鹿奖、文创地图榜单、城市更新地图榜单、乡创地图榜单、产教融合地图榜单)之外,还增设了【中国超级旅游城市联赛】【首届闹海国际青年(VIBE)歪脖节】【文旅职通车】等多个创新板块。
图注:自然造物创始人张书雁
从品牌策划转型非遗探索,用12年的时间让1000种濒危手艺“起死回生”。自然造物创始人张书雁在“国漫新势力与文化新浪潮”专场带来主题分享。他认为,文创从不只是简单的搬运,而是做传统与创新的事情。很多手艺的消亡,或者只能留存于博物馆中,背后原因就是与当下时代链接出现一些问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延续的技艺也需要用当代的语言去讲述。
12年前,从事品牌策划14年的张书雁把策划公司关闭一头扎进了非遗传承、国潮复兴这条路上。“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而非遗文化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张书雁说。
十二年的时间,张书雁带着团队走访了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县进行田野调查,用手绘图和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许许多多手艺人创作,并深入了解非遗手工艺的过程极有可能被转化的供应链体系研究,并通过“再现、再造、再生”的方式拯救了1000种濒危手艺。
“从转行做这件事情开始,我就非常确认,这个事情我可以做一辈子。”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早期田野调查阶段,没有产品,属于纯投入的阶段。他很清楚,想要真正保护非遗手工艺得以传承,它需要一种可持续的载体形式,比如说商业产品。
所以,他和团体开始思考:“用户到底是谁,可以解决什么需求? ”
在张书雁看来,他要做的事不仅仅是记录传播中国的美好,更需要思考的是,作为当代的年轻人,应该看到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礼物。这个礼物的“礼”,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而非泛泛的礼物,并通过这样的逻辑解构,细化出了自然造物的用户需求。
最后他们找到了。企业客户成了自然造物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业务核心就是企业端礼物的集采和定制。很多企业客户从首次与自然造物合作开始,便一直陪伴走到今天。张书雁认为,自然造物之所以能够打动他们,恰恰也是因为产品能够很好地诠释并代表中国特色与文化,通过礼物的往来,来达到某种社交链接。
据悉,自然造物第一次上线的产品——粽子,售价178元/颗,如今粽子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8个亿。从一县一品来讲,如果说每个县城能发掘出一个超级单品,至少能带动上千人就业。
和城市工厂大工业流水线不同,乡村老百姓很难去做组织工业化生产。非遗产品要想建立稳定、安全、可持续的供应链系统,就必须攻克这个难点。仅仅是围绕民间手工艺产品的供应链系统搭建和优化,自然造物持续摸索了12年。这期间也交了不少学费,踩过不少坑,但也因此积累了许多难能可贵的经验,比如为了强化标准管理,他们也与老字号合作,学习先进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品控管理的安全、高效。
尤其是当下,市面上想要做非遗礼物的文创企业层出不穷。在张书雁看来,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这背后考验的其实就是供应链管理能力,往往最难攻克的是,散落在中国广袤乡土上的手艺人。
为了更好地将非遗文化“再生”。除了杭州的民艺馆,自然造物也将不同的城市的非遗馆转化成民艺馆。据张书雁介绍,今年将会大力推动通过货郎走遍全国各地的模式,进入不同的合作网点,包括机场、酒店,乃至未来的出海,走入到合作伙伴的各个空间中。从去年启动试点,自然造物找了十个合作伙伴做试点,从1.5平方的小店,到上千平方的空间,各类合作模型可以适配各种线下空间。
民艺馆的核心是通过物理空间,让用户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几个维度,沉浸式感受在地的美好。具体来说,民艺馆里会有茶铺,礼物售卖和各种非遗体验,收纳了全国二十八个省下属市县的地方手工艺,而且整个呈现跟传统的非遗馆不一样。
作为中国首家材料与工艺解构的研究中心,自然造物还完全开放了对非遗材料的解构认知以及供应链管理,包括布、纸、编织、金属、木构等在内,以及收藏的几百种工艺编法,用出版的方式大家可以去触摸。
区别于自然造物一直在做B端的业务,这个入口是打通C端的体验。“像民宿、酒店、很多企业都想做礼物,但涉及跨界完全是两个体系,每个行业都有他不同的优势与管理,大家专业分工,互联互通合作就好,通过大家的力量,将中国的文化不仅得以延续,也将带向更远的地方。”张书雁最后说。
文章评论